高血壓在中醫里主要歸眩暈、頭痛。中醫認為其病因包括肝腎陰虛,風陽上擾,氣血虧虛,痰濁中阻,瘀血阻竅,外感六淫,內傷不足等。
癥狀:
肝陽上亢:血壓升高兼見眩暈,伴頭目脹痛、面紅耳赤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肝腎陰虛:血壓升高兼見眩暈,伴頭痛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陰陽兩虛: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、腰腿酸軟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、脈沉細。
痰濁中阻:多見于肥胖型高血壓病患者,多見血壓升高兼頭暈頭脹、沉重如裹、胸悶多痰、肢體沉重麻木、苔膩、脈滑。
危害:
?害腎:腎功能不全或發展成尿毒癥。
?害眼:引起視覺障礙,如視物不清,視物變形或變小等。
?害心: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,引發冠心病;高血壓性心臟病,心衰,肺水腫。
?害腦:腦血管病,腦出血、腦梗等。
預防:
減少鈉鹽攝入;控制體重;不吸煙飲酒;適當運動;減輕精神壓力,保持心理平衡。
治療:
肝陽上亢:平肝潛陽、滋養肝腎。
肝腎陰虛:滋補肝腎、養陰填精。
陰陽兩虛:滋陰助陽。
痰濁中阻:化痰祛濕、健脾和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