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風雨前湖近,軒窗半夏涼?!?/p>
這句嵌藥名詩出自北宋著名的文士陳亞。詩句中嵌入了前胡、半夏兩種中藥材,通過同音不同字的巧妙運用,將風雨欲來的湖畔、小窗前的情境勾畫得讓人讀了如身臨其境。
欣賞了藥材在詩句中的別樣風姿,我們再回到藥材本真——了解浙產道地藥材前胡。
現在很多家庭都有自備家用小藥箱的習慣,里面會放一些針對普通疾病的藥品,如治療感冒和咳嗽等的常用藥。有很多知名化痰止咳類的中成藥,如急支糖漿、羚羊清肺丸、兒童清肺丸、川貝止咳露、止嗽化痰丸、午時茶膠囊、蘇子降氣丸等,其中都用到了前胡。
前胡是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,又稱嫩前胡、雞腳前胡、土當歸、冬前胡、信前胡、西尺蔓、全胡,主產于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等省,具有降氣化痰,散風清熱的功效,用于痰熱喘滿,咯痰黃稠,風熱咳嗽痰多等癥。李時珍指出:前胡,“其功長于下氣,故能治痰熱、喘嗽、痞膈、嘔逆諸疾。氣下則火降,痰亦降矣。所以有推陳致新之績,為痰氣要藥。”現代研究表明,前胡具有祛痰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擴張冠脈、利尿等作用。
最早記載前胡這味中藥材的是南朝劉宋時期雷斅著《雷公炮制論》。梁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曰:“前胡,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治痰滿,胸協中痞,心腹結氣,風頭痛,去痰實,下氣,治傷寒寒熱,推陳致新,明目,益精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暴干。”《本草圖經》附前胡五圖,分別為絳州前胡、江寧府前胡、成州前胡、建州前胡、淄州前胡,但繪圖潦草,難辨其來源。直至《植物名實圖考》所繪前胡圖清晰精美,被確認為是白花前胡。2015版《中國藥典》規定只有白花前胡的根才能稱為前胡。
◎ 白花前胡
前胡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?!渡褶r本草經集注》云“出吳興(今浙江湖州、杭州)者為勝”。《日華子諸家本草》釋:“越(今浙江紹興)、衢(今浙江衢州),婺(今浙江金華)、睦(今浙江建德)等處者皆好?!薄对鲇唫嗡帡l辯》云:“浙江湖州、寧國、廣德皆出”,《藥物出產辯》云:“產浙江杭州府為上。”由此可知,浙產前胡歷史悠久,品質上佳。
關于前胡,還有個小故事。
在很久以前,浙江四明山的一個小村落里,孤陋寡聞的村民們認為生下夜啼的孩子是非常不吉利的,是被鬼怪附體,會給整個家族和村落帶來災禍,只有通過修煉多年的老道士驅魔才能辟邪,然而村民們大多貧苦,少有人能負擔起請道士的費用,因此不得不將孩子遺棄或者帶著孩子遠走他鄉;村民們為此非常苦惱。
有一天一個村民外出學醫的孩子學成歸來,碰巧遇到此事,他安撫村民這并非鬼怪附體,他能夠治好這個嬰兒,隨后便從后山摘取了一種草藥,磨成粉末,做成藥丸給孩子服下,數次以后,孩子夜啼的毛病消失了,從此大家都明白了原來這只需要后山上隨處可見的草藥就可治愈,也不再如此愚昧了。而這種治療孩子夜啼的草藥,便是遍布浙江的前胡。
野生前胡在向陽的山坡和路邊草叢里都可以見到。沒開花時的前胡才能取根入藥,叫做‘母前胡’,已經開花的叫做‘公前胡’,不做藥用。
現今,隨著前胡用量的增大,逐漸由野生轉為家種,主要栽培產區集中在浙江淳安、安徽寧國、貴州畢節等地。
前胡的原植物白花前胡為多年生草本,莖圓柱形,下部無毛,上部分枝多有短毛,髓部充實?;~具長柄,基部有卵狀披針形葉鞘;葉片輪廓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。復傘形花序多數,頂生或側生。小花15-20朵,白色;雙懸果,卵圓形?;ㄆ?-9月,果期10-11月。
還有一種與白花前胡對應的叫做紫花前胡的中藥材,名字很像,花是紫色,但是當歸屬,民間可以作為當歸的替代品。
◎ 紫花前胡
前胡藥材呈不規則的圓柱形、圓錐形或紡錘形,下部常有分枝,長3-15cm,直徑1-2cm。表面黑褐色或灰黃色,根頭部多有莖痕和纖維狀葉鞘殘基,上端有密集的細環紋,下部有縱溝、縱皺紋及橫向皮孔樣突起。質較柔軟,干者質硬,可折斷,斷面不整齊,淡黃白色,皮部散有多數棕黃色油點,形成層環紋棕色,射線放射狀。以身干、條粗壯、質柔軟、斷面黃白色似菊花心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臨床上,前胡辛散苦降,稍有散風之力,長于降氣化痰,故適用于肺氣不降、清肅之令不行,痰稠喘滿,咯痰不暢等癥,常于桑白皮、蘇子、杏仁等藥配伍;用治風熱郁肺、咳嗽痰多,可與薄荷、牛蒡子、桔梗等品同用;至于痰濁壅于肺胃,咳嗽胸滿,嘔吐食少,可與陳皮、半夏等配伍。
前胡不僅是一味臨床常用藥,其嫩苗也有較高的食用價值,在民間常作野菜食用,口感鮮嫩,氣味芳香?!毒然谋静荨分杏涊d,前胡“采葉煠熟,換水浸淘凈,油鹽調食”;《圖經本草》載,前胡“春生苗,青白色......味甚香美”;《植物名實圖考》曰,前胡“葉可煠熟......黔滇山人采以為茹......云貴志,前胡遍生山麓,春初吐葉,土人采以為羹”。
◎ 前胡可以做菜
據了解,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的老師們正在做前胡的相關課題研究,其中也包括前胡的食療、食用方面的內容,或許不用過多久,有關前胡的藥膳、茶飲都會出現,那可真是吃貨們的又一喜大普奔的利好消息了。
? end ?
◎圖片源自網絡
文 | 浦錦寶(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)、樊多多
本文轉載自《學會中醫》雜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