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地看了日歷,今年的小暑正是陰歷五月廿四。
古代的月名非常好聽,講的是陰歷。
陰歷五月,有“榴月”“仲夏”等別稱,
而人們又稱六月為“荷月”“且月”“伏月”“季夏”等。
小暑在陰歷五月底六月初,氣候風物,便皆在這別稱里了。
小暑三候。
一候溫風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鷹始鷙。
若是放在今日,人們對小暑的形容一定是“炎熱”“巨熱”這樣的詞匯。
古人卻說,溫風至。
看似冷靜平淡的四個字,
描寫了小暑的炎熱: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。
二候蟋蟀居宇。蟋蟀,亦稱促織,而我們更熟悉的名字大概是“蛐蛐”。
蛐蛐和知了是很多人關于夏天的久遠記憶。
其實,如今只要走去稍遠的郊外、公園、田野、鄉間,
便能清晰地聽到這熟悉的叫聲。
“蟋蟀居宇”說的是天氣越來越炎熱,
連蟋蟀都離開田野,遷往較為陰涼的庭院,
或村頭屋角的石縫里穴居。
三候鷹始鷙。
此時,地面溫度開始升高,
老鷹開始往天空高處飛翔,變得異常兇猛。
應氏曰:殺氣未肅,鷙猛之鳥始習于擊,
迎殺氣也。
食 俗
『嘗新米』
小暑小禾黃。
古代每年新谷成熟,都會讓家中長者吃第一口米飯,
用筷子把米飯挑出一點在桌上,
寓意年年有余。
割早稻,動鐮刀時,
也要先割幾株稻谷給牛嘗嘗新,
這感恩天地的習俗在鄉村至今保存著。
少數民族還有專門的“新米節”節日,
當天要煮新米,祈求風調雨順。
『吃芒果』
西瓜、火龍果、荔枝、楊梅……
這個時節最不缺的便是水果。
農諺里有“小暑吃芒果”一說,
因為小暑時節正好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節。
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,
經常食用芒果,可以起到滋潤肌膚的作用。
『吃黃鱔』
民間覺得人參珍貴,于是說什么食物好,必定要和人參比上一番。
民間有“小暑黃鱔賽人參”的說法,意思是說,
雖然黃鱔一年四季都有,但小暑的黃鱔是最好的。
因為此時的黃鱔最為肥美。
兒時稻田、池塘、河邊都有,
抓來洗凈,味道鮮美。
乾寧食單之蜜汁糯米藕
原料:蓮藕1節、糯米適量、紅糖45克、桂花蜂蜜30毫升、紅棗6粒
做法:
1.將藕洗凈,切去一端藕節(藕節留著待用),使藕孔露出,洗凈,瀝干,冰糖砸碎待用。
2.糯米淘洗干凈,晾干水分,從藕的切開處灌入,用竹筷子將末端塞緊,然后在切開處,將切下的藕節合上,再用小竹扦扎緊,以防漏米。
3.用一沙鍋或銅鍋(盡量別用鐵鍋),放入灌好米的藕,再放入清水,以水沒過藕為限,在旺火上燒開后轉用小火煮,待藕煮到五成熱時,加入少許堿,繼續煮到藕已變紅色時取出晾涼。
4.用一扣碗墊放網油一塊,將藕削去外皮,切去兩頭部分,切成1.5厘米厚的圓餅扣入碗內,放入白糖、冰糖、桂花糖,蓋上網油上籠蒸到冰糖完全溶化時取出,去掉網油渣和桂花渣,翻撲盤內,然后再去掉面上的網油渣即成。
養 生
小暑雖沒有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但卻是炎熱的起始。
小暑之后便進入三伏天、大暑,開啟“蒸籠模式”。
“春夏養陽”,此時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。
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,要注意勞逸結合,保護人體的陽氣。
民間還有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的說法。
暑過后,氣溫高、濕度大。
露天的木料,如公園的長凳等,
經過露打雨淋,
含水分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
可是經太陽一曬,溫度升高,便會向外散發潮氣,
在上面久坐,易誘發痔瘡、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。
因此切記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(木椅)上。
詩 話
小暑六月節
唐·元稹
倏忽溫風至,因循小暑來。
竹喧先覺雨,山暗已聞雷。
戶牖深青靄,階庭長綠苔。
鷹鹯新習學,蟋蟀莫相催。
《聽見下雨的聲音》電影劇照
消 暑
唐·白居易
何以銷煩暑,端居一院中。
眼前無長物,窗下有清風。
熱散由心靜,涼生為室空。
此時身自得,難更與人同。
納 涼
宋代·秦觀
攜扙來追柳外涼,畫橋南畔倚胡床。
月明船笛參差起,風定池蓮自在香。
節氣插花
六月末,
是不同于春天的仲夏繁華,
路邊樹葉斑駁、野外雛菊盛開、
山丘上蘆花搖曳、水邊蓮花朵朵……
一支青蓮、一朵木槿、一只蘆花,
都可以成為這個季節插花的主角,
用路邊黃的白的紅的野花做點綴。
小暑到了,梅雨就結束了嗎?
這段時間, 杭州人被梅雨驚得“咋咋呼呼”。準確地說,不是我們咋咋呼呼,而是今年的梅雨有些粗魯。上一秒太陽當空照,下一秒猶如十幾層高樓里每個窗口撲下一盆冷水,嘩啦嘩啦,聲勢浩大。這可個一點也不像我們印象中溫溫柔柔的梅雨,濕氣重不必說,出門再也不敢不帶傘了。
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、中旬,長江中下游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。此時,器物易霉,故亦稱“霉雨”,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,故亦稱“梅雨”或“黃梅雨”。
看一看天氣預報也知道,到了小暑,也還沒出梅。
2018年出梅時間:7月14日,農歷六月初二。
? end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