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遵生八箋》曰:“四時惟夏難將息,伏陰在內腹冷滑”。
立夏、小滿
芒種、夏至
小暑、大暑
6個節氣,90天,半月一變化。
立夏開始,氣溫逐漸升高,并達到一年中的最高峰。而且夏季雨量充沛,大多數動植物在這個季節瘋狂生長。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呈現陽氣漸長、陰氣漸弱的趨勢,此時人體生理也會出現一系列變化:陽盛外浮,陰伏于內。
夏季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季節。對人來說,此時新陳代謝旺盛,陽氣外發,伏陰在內,為適應炎熱的氣候,皮膚毛孔開泄,而使汗液排出,通過出汗,以調節體溫,適應暑熱的氣候。
夏季養生最基本的原則,是要多關注“心、脾"。
夏季如何養“心”
夏季在天為熱,在人為心。夏季心火偏旺,所以夏季以制心火為保健中心。
有的人午飯以后,臉通紅、胸悶,這實際上是心臟疾病的一種前兆。中醫認為:心病,可能跟肺經、胃經、脾經、心經、腎經等都有關。
上午九點多發作的心臟病,可能是由脾胃經的問題造成的;下午兩三點發作的,可能是小腸經的問題;下午三點到五點發病,可能與膀胱經有關,那是陽氣大虛的現象;下午五點到七點發作,就和腎經相關。
? 飲食上, 中醫認為,夏季為心所主,其味在苦,因此可適當進食一些苦味的食物。比如苦瓜、萵筍、芹菜、蓮子、百合等。苦味蔬菜中含具有消暑、退熱、除煩、提神和健胃的各種成分,對人體有利。
但是凡事都有個度。太多的苦味會過度助長心氣而抑制肺氣,因此也不應過量食用。同時人們可以適當多吃些辛味的食物(如:蘿卜、蔥白、姜、蒜等)補益肺氣。
有句老話: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卷雞蛋”。夏天飲食不可湊合,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,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。
? 情志上,喜怒哀思悲恐驚這七情一旦過度皆可傷心,致使心神不安。盛夏酷暑蒸灼,切記火爆脾氣,防止心火內生。
? 作息上,結合夏天白晝長的特點,宜晚睡早起。經過一上午的學習和工作后,可能有疲勞之感,需要午休做適當的補償。尤其是老年人,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。中午小睡片刻,養足心臟陽氣,有助緩解疲勞,保持心神安寧。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,最好在一小時以內。
夏季如何防濕養“脾”
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,這個季節多雨潮濕,水氣上升,空氣中濕度最大,濕便成了長夏之主氣。
濕為陰邪,容易損傷人體陽氣,病多纏綿難愈。
濕邪尤其容易損傷脾陽。脾喜燥惡濕,如果脾陽為濕邪所侵入,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,出現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、四肢不溫。
脾氣升降失常后,常見水腫形成,眼下呈臥蠶狀。
因此夏天切記,不要在炎熱環境后偏嗜寒涼之品,飲大量冰品冷飲,損傷脾陽,影響脾胃運化功能,使濕邪留滯。
空調溫度不要過低(最好在26度以上),不要在露天及陰冷地方過夜,以免感受濕邪。
? 飲食上不宜肥甘厚味及燥熱之品,應以健脾、去暑化濕為原則,選擇具清淡滋陰功效的食品為主,比如鴨肉、鯽魚、蝦、銀耳、菇類及米仁、綠豆、扁豆等。
另外,可吃些醋,既生津開胃,又能殺滅病菌,預防胃腸道疾病。
? 起居上,雖然有“冬練三九,夏練三伏”的說法,但對于老年人及體質較弱的人,一味強調“夏練三伏”不太合適,因為此時氣溫高、氣壓低、濕度大、風速小,這樣的氣候,對人體健康不利,應減少室外高強度的運動,可以到山區環境優美的大山里面避暑,做空氣浴。也可游泳,既鍛煉了身體,又可祛暑消夏。